今天劳动节。

话说,人类到底该劳动多久呢?

按照 clockify.me 的数据,史前人类,平均每天也就劳动不到五小时。

也不奇怪:毕竟那会儿缺工具,少对象。务农缺地,渔猎看运气。

尤其是打猎,耗体力,危险,回报少,还吃不饱。大概那会儿人出去打猎,每天都是一场告别。指不定就遇到豺狼虎豹,回不来了。

古罗马人以前嘲讽狩猎民族,说他们不积仓储,大概也因为积了没用。与其勤苦,不如吃了点就在家蹲着。

譬如《武林外传》里,佟湘玉说吕轻候,就待着不动,少消耗点能量也是好的。

1

时代发展,首先就发展在,人们有能力、有对象可以劳动了。

13 世纪,英国农民一年平均劳动 1620 小时

整个中世纪,英国工人平均一年劳动 2309 小时。

1400-1600 年,英国的成年男性农民和矿工,大概一年劳动 1980 小时

大概非工业时代,这就差不多到头了。

之前写到过,人类睡眠,由照明决定。

中国古代做长夜之饮、巨烛达旦的记录并不少。当然老百姓许多烧不起蜡烛,入夜也就睡了。

15 世纪时,相当多欧洲市民一天睡两段。比如日落后不久,早早睡了,半夜起来,做点啥事 —— 祈祷、冥想、夫妻生活、就着蜡烛读书、拜访朋友 —— 然后接着睡第二觉。

这个习惯,大概在 17 世纪时开始凋零。先是欧洲北部的市民,更习惯入夜后直接睡,只睡一觉到天明了 —— 当时欧洲北部,如荷兰那一带,正是工商业发达、小市民阶层崛起的时候。

白天都劳动了,总得留点时间,幽暗的灯下,有一点自己的微笑与生活吧?

2

工业革命后,为了追求效率最大化,连吃饭时间都恨不得给你规范化了,何况睡觉?

1840 年,照明发达了,英国工人平均一年劳动时间,飞升到了恐怖的 3105 至 3588 小时 —— 一年平均每天工作十小时!

而且万恶的资方,还搞出了万恶的出勤卡 timesheet!不许偷懒!给你照明!给我干!!


去年写到过,据罗万・卡希尔先生说法,工业时代到来后,1850 年代,澳大利亚悉尼和墨尔本的熟练工,平均每周工作 58 小时:

周一到五,每天十小时,周六八小时 —— 这还是熟练工的待遇。

其他工人,技艺没那么熟练的,每天 12 到 14 小时。

1876 年,新南威尔士煤矿组织通过决议,为了保护孩子们:13 到 18 岁的孩子每周只能工作 50.5 小时。13 岁以下儿童不让下矿。

“只能”。

可以想象一下,这决议通过之前,是什么惨状。

我们课本里都学过的罗伯特・欧文先生,1817 年提出口号:

“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闲,八小时休息!”

1886 年,芝加哥发生了著名的 “干草市场事件”。当时美国工人,每周平均工作大概 60 小时。

1886 年 5 月 1 日,芝加哥工人唱起了《八小时》之歌:

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自由分配”。

那是五一节的最初来源。


当然咯,好结果从来不一蹴而就。卓别林不朽的《摩登时代》,记录下了 20 世纪初的嘴脸。

工人流水线,恨不得吃饭时间也要工作。

3

上个洗手间都要打卡,老板的大屏幕监视一切。

4

真是不要脸

当然,再万恶的混蛋,都有尽头

刚说了,19 世纪中期,英国工人一度到过 3650 小时。

但到 1979 年,英美澳加法,工人年劳动时间,集体压到了 1800 小时左右。

自那以来,基本有减无增。

那会儿几个大国里,最出挑的是德国,平均每年 2186 小时 —— 所以我们许多父辈爱说德国人拼命。老年间是有点这意思。

但到 2015 年,德国人平均年工作时间,跌到了 1371 小时,比 1979 年少了近四成。


1979 年,还有一个地方和德国相去无几,就是日本了。

所以老一辈说日本人干活拼命,也是真的。

但日本也就在 1980 年代,出了问题。

之前写到过,过劳死,最初是个日语词。现在英语里,都有这个专门念法:Karoshi。

按国际劳工组织官网,当时的日本有如下案例:

——A 先生在一个公司一周工作 110 个小时,34 岁时死于心脏病。

—— 公车司机 B 先生,一年工作 3000 个小时,37 岁那年连续 15 天没休息于是死于中风。

—— 东京的 C 先生一年工作(包括夜班)4320 个小时,58 岁时死于中风。

——22 岁的护士 D 小姐,一个月内 5 次 34 小时连轴转后,心脏病发逝世。

—— 以上据国际劳工组织官网。

当然这是极端案例。事后的统计,1980 年代的日本,大概有 1/4 的雇员,每周工作 60 个小时开外 —— 也还是很吓人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当初为了挣钱,什么都想得出来。

比如 1951 年,电影公司大映与松竹竞争,于是赶着日本四月底五月初好几个公共假期,创造了一个词,所谓ゴールデンウィーク,也就是 Golden week,“黄金周”

是的,黄金周这词,跟过劳死一样,是日本出产。

说到底是个营销用语,是指望让大家多来买电影票的话术。后来各行各业都觉得这个口号妙,于是号召大家一起去消费。为了经济,不要休息,可劲儿消费就是了。

那会儿日本人的劲头,大概就如我三年前做的这个图类似:

5

当然 1980 年代那波过去后,日本人也没了舍生忘死的劲头。

到 2015 年,日本人年平均工作时间,计得 1719 小时,比 1979 年减少了 400 个小时以上。


当然,工作时间大幅度缩短,也和一周双休的普及有关。到 2015 年,全世界还在大部分公开一周单休的地区,似乎也就墨西哥、哥伦比亚、印度、菲律宾等寥寥几处了。

每周双休、工作 40 小时成为世界主流,大家也稍微能休息了。

当然,孟买、墨西哥城这些大地方,还是每年平均工作超过 2600 小时,但世界主流大城市,是往每年 2000 小时以下走的。


大概,工作时间从中世纪的年平均 1600 小时,飙升到工业时代的每年 3600 小时,那些年的趋向,是工业的成熟、科技的发展与资方的强硬。

而从 19 世纪中期的每年 3600 小时,又掉到如今的每年 2000 小时,可以看做资方的妥协,劳动者们的胜利。

劳动时间由少到多的历史进程,是科技与资方的为所欲为;劳动时间又由多到少的历史进程,是劳方在一点点获得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在卓别林时代,劳动者一度要被逼成机器使唤,但经过近一个世界,劳动者们,又重新过上了一点像人的生活。

毕竟,作为个体,人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为了数字而劳动。

而是为了生活,为了过得像个人而劳动的嘛。

来源: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英文名:zhangjiawei_1983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